金年会,金年会官网,金年会登录,金年会注册,金年会app下载,在线体育投注,电竞投注平台,真人游戏平台,金年会数字站
ASCO 2025会议上,ADC药物再次成为焦点,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布局,药明合联等企业在ADC CDMO领域表现亮眼。
2.全球ADC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2022年达到15亿美元,预计2030年将达110亿美元,2022-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28.3%。
3.中国ADC CDMO市场竞争激烈,药明合联位居全球第二,药明生物与东曜药业等企业在ADC领域加速追赶。
4.由于国产ADC药物在ASCO会议上表现优异,中国正从“研发跟随”迈向“创新引领”,有望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强势崛起。
在刚刚落下帷幕的ASCO 2025(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)上,ADC(抗体偶联药物)再一次毫无悬念地站在了舞台中央。在ADC“狂飙”时代,产业链上下游早已涌动,一个ADC产业化链条已悄然成型,尤其对于CDMO企业而言,这是一次接住“泼天富贵”的绝佳时期。
自 2000 年首款 ADC 药物 Mylotarg 获 FDA 批准,ADC 药物便踏上了发展征程,逐步成为医药研发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。历经三次技术变革,ADC 药物的设计不断优化。第一代因毒性不足、结构不稳定且易脱靶而折戟;第二代虽凭借人源化抗体与强毒性毒素提升特异性,但随机偶联导致均一性欠佳;随着定点偶联技术突破,第三代 ADC 实现 DAR 均一化,显著降低脱靶毒性,推动药物研发迈向新高度。
近年来,ADC 药物市场热度持续攀升。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,全球已有 15 款 ADC 药物获批上市,靶向 12 种不同靶点,其中 3 款针对 HER2、2 款针对 CD22;中国也有 7 款获批,首款国产 ADC 药物爱地希于 2021 年 6 月成功上市。2023 年前三季度,Kadcyla、Enhertu 等大单品销售额超 10 亿美元,有力验证了 ADC 药物巨大的商业化潜力。
在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,下游市场扩容与外包率提升,共同推动 ADC 外包服务市场快速崛起。全球 ADC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,而生物偶联药物开发所需的跨学科技术能力,多数生物制药公司并不具备,外包成为其理想选择。全球 ADC 开发外包率高达 70%,远超生物制剂 34% 的平均水平。据 Frost & Sullivan 数据,2022 年全球 ADC 外包市场规模约 15 亿美元,预计 2030 年将达 110 亿美元,2022 - 2030 年复合年增长率达 28.3%。
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药明合联表现亮眼。2022 年,全球 ADC 外包服务市场前五名企业占据约 50% 份额,前十家占 74.3%。药明合联全球市占率从 2018 年的 1.8% 跃升至 2022 年的 9.8%,位居全球第二;在中国市场,药明合联以 69.5% 的市占率稳居榜首,迈百瑞、东曜药业和皓元医药分列二至四位。
国内 ADC CDMO 市场竞争激烈,企业数量众多且各有布局。药明合联作为行业领头羊,在 ADC CDMO 领域优势显著。此外,还有一些企业拓展 CDMO 业务,如信达生物推出独立 CDMO 品牌夏尔巴生物;复宏汉霖通过全资子公司安腾瑞霖承接生物药 CDMO 服务;三生制药则将晟国医药打造为独立运营的 CDMO 平台。
药明合联无疑是国内 ADC CDMO 领域的领头羊。2018 年,药明生物与药明康德旗下合全药业共同出资 2 亿美元成立药明合联,专注于 ADC 及其他生物偶联药物的一站式 CRDMO 服务。
其在长三角地区构建了高效的研发生产体系,上海生物偶联研发部负责早期研究与工艺开发,无锡高新区生物偶联药园区承担 GMP 偶联生产与制剂开发,常州小分子基地专注于载荷和连接子的研发生产,三大平台形成地域集中的供应链,大幅缩短项目开发周期。
行业平均将项目从抗体 DNA 序列推进至 IND 申报需 24 - 30 个月,而药明合联仅需 13 - 15 个月。
2023 年 11 月,药明合联成功赴港交所上市,成为 “ADC CRDMO 第一股”。2023年营收21.24亿元(+114%),净利润4.12亿元(+112%);2024年营收40.52亿元(+90.8%),净利润11.74亿元(+184.8%),增速远超同行。全球TOP10药企中6家与其合作,相关收入占比24%。
2024年行业寒冬中,药明生物9.6%的营收增长(186.8亿元)主要依赖药明合联贡献,剔除后母公司增速仅0.9%。
药明合联项目数量全球领先,2024全年,公司净增R阶段药物发现项目254个、临床前18个、临床阶段33个,综合在售项目高达875个,位于CDMO阶段的也有194个。国内10亿美元以上ADC出海项目占比60%,在售项目达875个(含21.1%的XDC项目)。
尽管有《生物安全法案》的干扰,截至2024年12月31日,未完成订单仍有9.91亿美元(+71%),北美收入占比50%,美国CDMO询单增长43%,在手未完成订单中来自北美地区的总额也同比增长超100%,展现强劲抗风险能力。
东曜药业则是转型企业的典型代表。2023 年 10 月,东曜药业全球研发服务中心落地,公司全面转型 CDMO,聚焦 ADC 领域,提供从 DNA 到 IND 再到 BLA 及商业化生产的全流程服务。
转型成效显著,2023 年营收 7.81 亿元,同比增长 77%,CMO/CDMO 业务收入 1.41 亿元,同比增长 94%,新增项目 39 个,其中 ADC 项目达 30 个。目前,东曜药业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,其生物药 CDMO 产能位居国内前列,拥有 4 条国际一线品牌商业化产线,ADC 原液年产能 960 公斤,制剂 530 多万瓶。
迈百瑞、臻皓生物等企业也在 ADC CDMO 领域占据一席之地。迈百瑞成立于 2013 年,是国内少数能提供 ADC 全链条 CDMO 服务的企业,为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 ADC 药物维迪西妥单抗提供早期临床样品。截至 2022 年末,公司配备多条生产线 个 CDMO 项目。
臻皓生物由皓元医药与臻格生物合资设立,搭建一站式 ADC CDMO 服务平台,截至 2023 年底,已完成 17 个 IND 项目和 2 个 BLA 项目,并建成投产多条商业化与中试生产线。
在从化学端切入 ADC 领域的企业中,凯莱英生物率先取得突破。凯莱英早年建设的抗体药生产线曾错过市场机遇,但凭借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,结合自身化学实力,成功切入 ADC CDMO 领域,借助 linker - payload 研发生产服务建立的口碑,展现出强大的集团协同效应。
博腾与凯莱英在化学 CDMO 领域实力相当,早期博腾选择布局 CGT 以避开抗体药红海,但随着 ADC 研发热潮兴起,抗体药产能成为关键。2023 年 9 月,博腾启用上海外高桥 ADC 研发中心,2024 年 1 月在重庆开工建设总投资 10.8 亿元的 ADC 商业化平台。
重庆 ADC 商业化基地建设规划颇具规模,将新建 2 条抗体原液生产线 条抗体制剂灌装线L 规模的 ADC 偶联生产线 条 ADC 偶联制剂灌装线 条全自动包装线,建成后预计年产 ADC 偶联制剂成品达 220 万瓶,计划于 2026 年正式投产 。
皓元医药凭借在 linker - payload 研发供应的丰富经验,尤其是助力首个国产 ADC 上市的成功案例,建立先发优势。为完善 ADC 开发生产能力,2023 年 9 月,皓元计划投入 10 亿元在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 ADC 生产基地。基地规划涵盖抗体 200L、500L、2000L 生产线 条液体制剂灌装线 条冻干制剂线L 偶联产线,旨在完善 ADC 药物全流程生产能力。
国内 ADC CDMO 市场竞争激烈,各企业凭借不同的发展路径与核心优势,在这场 “富贵” 蛋糕的争夺中奋力前行。
在 ASCO 这一国际肿瘤学盛会的舞台上,中国创新药的崛起态势尤为引人注目,国产 ADC 药物更是凭借强劲实力跻身全球第一梯队,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焦点。
从规模上看,国产 ADC 管线数量优势显著。ASCO 大会上,184 项 ADC 管线 项来自中国,占比近 48.4%,几乎撑起半壁江山。
将视角拓展至全球市场,Insight 数据库显示,国产 ADC 新药研发项目多达 519 项,占据全球 ADC 管线% 以上。在 HER2、TROP2、CLDN18.2 等热门靶点赛道,国内药企分别掌握全球 63.6%、76.5%、85.7% 的在研药物数量,充分彰显了其在该领域的强大布局能力。
研发进展方面,国产 ADC 药物持续领跑。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率先突破,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 HER2 阳性肝转移晚期乳腺癌患者的 ADC 药物;科伦博泰的芦康沙妥珠单抗则实现肺癌适应症的突破,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 TROP2 ADC 药物。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 HER2 ADC药物也于 5 月 29 日获批,用于特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。此外,乐普生物的维贝柯妥单抗、科伦博泰的博度曲妥珠单抗等已申报上市,映恩生物、迈威生物等企业布局的 ADC 管线同样处于全球领先位置。
临床数据的优异表现,进一步夯实了国产 ADC 药物的竞争力。在 ASCO 会议上,多项国产 ADC 药物凭借出色的临床成果入选口头报告。
复宏汉霖首次公布的 HLX43(PD-L1 靶向 ADC)Ⅰ 期研究数据令人瞩目,其作为全球进度最快的 PD-L1 ADC,在单药及联合治疗中均展现出显著抗肿瘤活性。截至 2023 年 6 月 27 日的研究数据显示,该药在晚期 / 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,研究者评估的 ORR 达到 31.3% - 38.1%,且安全性可控。
全球靶向 PD-L1 的 ADC 药物研发赛道竞争激烈,目前仅有两款产品进入临床阶段。其中,复宏汉霖的 HLX43 研发进程居首,已推进至 Ⅱ 期临床。另一款由辉瑞研发的 PF-08046054,源自其对 Seagen 的战略收购,近期刚刚在国内启动 Ⅰ 期临床试验。
百济神州也在大会上首次披露两款在研实体瘤管线 月,百济神州与昂胜医药达成一项总额高达 13.3 亿美元的合作,获得了该药的全球独家许可权利。其在人体 1a/b 期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;BG-C9074(B7-H4 ADC)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展现出可控的安全性和初步临床缓解。
迈威生物的 HER3 靶点 ADC—MDC901同样表现亮眼,作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 HER3 靶向 ADC,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展现出良好安全性和初步抗肿瘤活性,在 EGFR 突变型 NSCLC 患者中 ORR 达 33.3%。
凭借数量众多的管线布局、领先的研发进展以及优异的临床数据,国产 ADC 已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管线之一。这种实力也吸引了跨国药企的目光,自 2021 年以来,中国 ADC 领域对外 BD 交易总额超 400 亿美元,2022 - 2023 年,中国更是成为全球 ADC 交易转让方数量最多的国家。
国产 ADC 药物正以坚实的步伐,在国际肿瘤治疗领域书写属于中国创新药的辉煌篇章。
ADC 领域的黄金时代已至,药明合联以领跑者之姿抢占全球市场,东曜药业等企业加速追赶,国内 CDMO 企业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构建起完整产业链。随着国产 ADC 药物在 ASCO 舞台大放异彩,中国正从 “研发跟随” 迈向 “创新引领”,这场千亿蛋糕的争夺战,终将见证中国医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强势崛起。